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 张岱为什么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呢?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其中乘客有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他在《夜航船》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便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矣”。《夜航船》,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个条目,涉及学科广泛,是一部比较有规模的古代百科全书。
《呻吟语》是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所著的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作者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吕坤是明代思想家,字叔简,号新吾,自称抱独居士。生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河南宁陵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因不满朝政,遂称疾乞休,家居凡二十年,以著述、讲学为务。他指斥言行不一,空谈天道性命之道学家为“伪”,为“腐”,提倡“于国家之存亡,万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有用之实学。时人称其著述“多出新意”,其精华在于博宗百家,通其大意,穷其旨趣,而自得为宗,除诸家之“偏见”,而达于“一中”。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著述甚多,有《去伪斋集》、《呻吟语》、《阴符经注》、《四礼疑》、《四礼翼》、《实政录》等。 《呻吟语》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和对当时衰落的政治、社会风气的痛恶。表现出其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 《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称:“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全书于明万历癸已(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才完成。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作者】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青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文达。直隶河北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 【赏析】 内文记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全集分五书,共二十四卷,1208则,约40万字。
《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刻拍案惊奇》一书原名《幻影》明代短篇小说集。经与目前仅存题名《幻影》的前七回残本核对,二书现存相同的回目(第二回至第七回)确系出于同一版,但《幻影》总目已失,据著录,《幻影》全书为十卷,每卷四回,共四十回;但《三刻拍案惊奇》足本为三十回,其分卷方法与《幻影》也有不同
《八段锦》是明末拟话本小说集,写的是八段故事八种劝戒,即书目中所标明的:“惩贪色”、“戒惧内”、“赌妻子”、“对不如”、“儆容娶”、“悔嗜酒”、“戒浪嘴”、“蓄寡妇”,等八个故事,实际上只是四戒:戒色欲、戒赌博、戒嗜酒、戒浪嘴。
署“南亭亭长著”。即李伯元(1867年-1906年),名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陆续写出了《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 光绪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华报》排印本。光绪甲辰(1904年)粤东书局石印本,有注,六编七十六四。末回结云:尚有续编。石印本,全名为《增注绘图官场现形记》,书首无作者名氏,亦不署年月,书前有序,序后署“光绪癸卯中秋后五日茂苑惜秋生”。初编卷一至卷十二,续编卷十三至卷二十四,三编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六。故为三十六回本。一函九册,为袖珍本,全书共有插图三十八幅,每页均增有注语,似为惜秋生所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繁华报馆铅印本。宣统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据阿英《晚清小说史》云:“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铅排本,惟著者已易名为日本吉田太郎,显系伪作。”
(清)蓝鼎元 著 中国古代三大公案小说之一,文言体短篇公案小说集。原名《蓝公案奇案》,又名《公案偶记》《蓝公案》,二卷廿四则,有雍正年间刊本和光绪年间刊本,光绪廿八(1902)年上海山左书林出版,易名为《蓝公奇案》、《蓝公案全传》。作者于雍正五年(1727)任广东普宁县知县、后兼理潮阳县,本书是有关地方官府判例的辑录整理而成,主要记录了作者亲身审理的一些实案。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千字文》根据史书记载,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 千字文》问世1400 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这足以使它流传到将来。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都曾加以记录,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4 字一句,共250 句,一千个字。一些古人曾试图加以修改,如宋人吴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其用韵数字是7 个。 《千字文》实录九百九十四个汉字,重字凡六,以汉语拼音为序列于下: “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 “巨”:剑号巨阙;巨野洞庭 “昆”:玉出昆冈;昆池碣石 “戚”:戚谢欢招;亲戚故旧 “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 “资”:资父事君;务资稼穑 考虑到古汉语是繁体字,实际上这六个字的繁体写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说是有1000种字形。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 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 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 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 大明高僧传 】 《 佛学大词典 》 凡八卷。明代如惺撰。略称明高僧传。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系集录南宋初至明神宗万历年中约五百年间高僧之事迹。分为译经、解义、习禅三篇,计收正传一三八人,附传七十一人。本书述作之由来,据卷首自序载,乃作者鉴于汉明帝以来所编撰之僧史或高僧传,大多终止于宋代,为彰显明代诸圣僧之行谊,俾使天下沙门见贤思齐,遂撰此书。 【 大明高僧传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简称《明高僧传》。八卷(清藏作六卷)。明·如惺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册。如惺号幻为,为天台宗真清的弟子,复从千松得禅师习禅宗,曾住天台山慈云寺及嘉兴楞严寺,除本传外,还有《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今存(见袁黄撰《象先禅师塔铭》及管志道撰《龙华忏仪序》)。 此传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自序中谈到前代高僧传止于宋初,以后无人续编。同年,又将在庚子岁(1600)校刊的《金汤编》加以补辑。作者在涉猎史志文集中见到一些名僧的碑传,随喜录出,从南宋到明末共得若干人,题名《大明高僧传》,以备后来修史者的采摭。书名‘大明’乃指编撰的时代而言,不是指的内容范围。他本拟上继《宋高僧传》,但《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此传则始于北宋末,中间相隔一百数十年,仍有一段空白。 此传只有〈译经〉、〈解义〉、〈习禅〉三科。〈译经〉科中著录的仅元代沙啰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的自南宋迄明·万历间四十四人,〈习禅〉科著录的自北宋末迄元仁宗间六十七人,共正传一一二人,另附见六十八人。其中普交卒于宣和六年(1124),则是北宋人,序中所言始于南宋,当是作者的忽略。又〈习禅〉科没有著录明代僧人,也无梁、唐、宋僧传的后面七科,可见是尚未完成的著作。传中著录的僧人,大都居南方,居北方者仅数人,金僧仅教亨(卷五)、海慧(卷七)二人。 此传根据的史料,作者没有指明。但可以考知的,如必才、允若(卷一)、弘济(卷二)、士璋、大同、慧日(卷三)诸传,是据宋濂撰的《大用才公行业碑》、《若公塔铭》、《天岸济公塔铭》、《璋公圆冢碑铭》、《别峰同公塔铭》、《东溟日公碑铭》(均见《宋学士文集》卷五、卷五十二、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六十)等而成。真清的传(卷四)是据袁黄撰的《象先禅师塔铭》(见《天台山方外志》卷二十四)而成。〈道震传)是参考晓莹的《罗湖野录》卷上而成。全书〈习禅〉科绝大部分是据《五灯会元》删节成篇,因而语录的气氛很浓厚。又教亨(卷五)、崇岳、道悟(卷八)等传皆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沙啰巴(卷一)、文才、英辩、德谦、达益巴、妙文、了性、宝严(卷二)等传皆据《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写成。至〈沙啰巴传〉中所说︰‘今于元史仅得此人’,史字当是世字之误,因《元史》中不载沙啰巴,而在《元史》〈释老传〉卷二○二中则有必兰纳识里的传,必兰纳识里曾译经六部,不为本传所载,足证作者没有利用《元史》。 此传体裁与以前的梁、唐、宋三部僧传同,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因为全书尚未完成之故。有的传后有‘系曰’,则是仿自《宋高僧传》。在‘系曰’中,透露出作者一部分观点。〈祖觉传〉(卷六)‘系曰’︰‘古为人师者(中略)。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今人才见灵利后生,便使拈弄公案,作得一偈顿焉称赏。’〈弥光传〉(卷六)‘系曰’︰‘世之灵利汉,靡不坐晦庵(弥光)膏肓之疾(中略)曾未服医父起死回生之剂,且急欲为人指迷,不亦谬乎?’〈蕴能传〉(卷七)‘系曰’︰‘世之师徒宾主相见,能具此(大沩■禅师和蕴能)风采作略,庶两无遗憾。’明代末叶,禅宗极盛而混杂,师徒之间,问答之际,颇多狂禅滥调,自谓解人。作者此论,当是针对时弊而发。〈法忠传〉(见卷五)和〈自回传〉(见卷六)的‘系曰’都指出习教者固执门庭,歧视禅家,不知禅宗自有悟处,则是调和禅与教的论调。各宗融和,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 此传在编纂方面,并不是没有缺点的,首先,一些篇传所载事迹较略,如性澄、蒙润(卷一)、本无(卷二)、祖你、如■、绍宗(卷三)在《续佛祖统纪》中都有传,又了然、若讷(卷一)在《释门正统》(卷七)中有传;善悟、士圭(卷五)在《僧宝正续传》(卷四、卷六)中也有传,所记事迹和卒年等,都较此传为详,可以参阅。另外,在个别地方也时有错误。 (1)祖觉在卷一有传,卷六中又重出,而卷六的传系据《五灯会元》,较卷一的传为详,未将二传合并,误作二人,分入二科,实嫌疏忽。 (2)沙啰巴姓积宁氏(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允若俗姓相里(见《宋学士文集》卷五),乃认积宁、相里为地名,误作籍贯。 (3)又〈文才传〉谓元成宗署才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佑国住持事’。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洛阳白马寺是佛教创始的庙宇,故称‘释源’。其宗主殁,诏以师继之。作者删节不当,乃致原意晦碍难明。 (4)此外,〈宗杲传〉作绍兴三十一年(1161)卒,应据《大慧年谱》作隆兴元年(1163)卒;〈道冲传〉作理宗三年(原书年号不明)卒,应依赵若璩撰的《径山痴绝禅师行状》(见《痴绝道冲禅师语录》卷下)作淳祐十年(1250)卒为确。 (5)建文帝出家号应能事,为千古疑案,传说纷纭,殊不足据。作者谓〈应能传〉‘于僧传是不可阙’,实则加入不可靠的记载,有欠妥当。 正如作者自序所说,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不免存在缺点,尤其不是全豹,不能算作代表某一时期的综合传记,也无法满足后世的要求。虽然如此,但是在本书中还保存了一部分为它书所无的传记,而且纂集三个朝代部分僧传在一起,对佛教史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过去这类传记缺乏的年代里,将它作为前三部高僧传的继续,实际它是很难和前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僧传相并提的。(苏晋仁)
凡三十卷。又称大宋高僧传。宋代赞宁(919~100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纂,继唐代续高僧传之后,集录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三四三年间之高僧传记。因于左街天寿寺编修完成,故又称天寿史。原书之序谓正传五三三人,附见一三○人;实则正传五三一人,附见一二五人。 内容依准梁高僧传之体例分为十科,即译经三十二人(附见十二人)、义解七十二人(附见二十二人)、习禅一○三人(附见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见十人)、护法十八人(附见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见二十三人)、遗身二十二人(附见二人)、读诵四十二人(附见八人)、兴福五十人(附见六人)、杂科四十五人(附见十二人)。直接史料如碑铭或野史之类,本书收入不少,是为本书之特色。其中,习禅篇除云门宗创立者云门文偃外,于禅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争议事迹亦无隐讳,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资料。然书中对于禅宗成立之始末,未作适切之交代,或因有关史料毁于会昌法难;惟无可讳言者,南山律宗系统之赞宁对禅宗亦存有某种偏见。此外,本书在国家佛教色彩极浓之时代奉敕编纂而成,故于其中可窥见佛法顺应王法之立场;赞宁并于其另一著作大宋僧史略之中,意图将佛教理论趋附于儒家伦理学说,以融和儒佛思想。本书与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大明高僧传等,合称高僧传四集。又高丽藏中未收本书,惟于宋、元、明三本入藏。[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
凡三十卷。唐代道宣着。又称唐高僧传。为衔接梁之高僧传,至唐贞观十九年(645)止,凡一四四年间之僧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全书立十科,计本传四一四人,附传二○一人。然其自序谓正传三四○人,附传一六○人。盖本书于脱稿后,屡加增补,所载实止于麟德二年(665),故诸本所录人数有异同,高丽本中本传为四一四人,附传二○一人,旧宋本及宋、元、明三本则本传四八九人,附传二一三人。 历来以本书及宋代赞宁所撰之宋高僧传三十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八卷、梁代慧皎撰梁高僧传十四卷等,合称‘四朝高僧传’。慧皎之高僧传偏重于叙述江南佛教之状况;本书则编纂于南北朝统一后之长安,故所编纂者,多补录北朝佛教之状况,而成为了解北方佛教之重要资料。近人陈垣于其所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一书中,亦曾详细解说本书在史学上之价值。[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
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的传记。一作《梁高僧传》。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撰。慧皎,上虞人(今属浙江)。居会稽嘉祥寺。此书13卷,将所载僧人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等10类。他在序言中自称记了 257人事迹,“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余人”。卷末附有同时人王曼颖致慧皎书。对此书颇加称赞。梁代以后,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30卷,一称《唐高僧传》,宋代赞宁等撰《宋高僧传》30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8卷,其体例大致依据梁传,合称《四朝高僧传》。 《高僧传》对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它记载了佛教传入中国及佛经翻译文学的情况,如卷二所载后秦僧鸠摩罗什对翻译文字的要求就常为后人所提及。其次,此书记载了许多文人和佛教僧侣的交往以及他们受佛教影响的情况,如支遁和孙绰、许询、王羲之等人的来往及慧远与谢灵运等人的关系。再次是此书在记述一些僧侣事迹时,也写到了他们的文学活动,如卷五竺道壹传记载了帛道猷赠他的诗,此诗写得清警流丽,而且可据此纠正《诗品》把帛道猷当作南齐人的错误。还有象“经师”部分记述佛教徒诵经声调问题,颇受研究者重视,认为与四声说的兴起有密切关系;“唱导”部分的总论叙述南朝佛教徒利用讲唱形式宣扬教义的情形,也经常被研究俗文学的学者引用。此外,书中还载有不少志怪小说及宗教故事,如史宗等故事,也常被唐代诗人当作典故使用。 《高僧传》通行的版本有《海山仙馆丛书》本等多种。
《射雕英雄传》又名《大漠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之一,下接《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中期武侠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它的发表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的《香港商报》。 《射雕英雄传》现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
新修版《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所谓“天龙八部”是佛经用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作者以此为书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小说叙云南大理国武林世家镇南王之子段誉,为逃避习武,来至无量山中,因种种机遇,学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并先后结识少女钟灵、木婉清,互相悦慕,岂料此二人是父亲段正淳四处留情的私生女。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本该是大理国王位的真正继承人,因宫中内乱流落江湖。为报复保定帝,他捉到段誉和木婉清,欲使之兄妹乱伦,破坏段家清誉。大理国君臣斗智斗勇,终于战胜四大恶人,救出段誉。 吐蕃国大轮明法王鸠摩智为抢大理国天龙寺武功绝学六脉神剑图谱,与天龙寺众高僧比武。段誉适逢其会,为救伯父保定帝,以深厚的内力为基础,一人使出六脉神剑,大败鸠摩智,后被鸠摩智用计擒住,带至姑苏武林世家、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著名的慕容氏家中。在苏州,他遇见苦恋表哥慕容复的王语嫣,对她见钟情,紧追不舍;后又在无锡松鹤楼与丐帮帮主、有中原武林“北乔峰”之誉的乔峰结为异姓兄弟。 乔峰来姑苏,本是找慕容复了解丐帮副帮主马大元被自己成名绝技所杀一事,谁知帮内突然发生大乱,他被指证为契丹人。为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他北上少室山,找自己的养父乔三槐和恩师玄苦,可二人已被害身亡,目击之人皆认为是乔峰出手。他悲愤异常,百口莫辩,为救少女阿朱之命,大战聚贤庄,与天下英雄为敌,后见杀戮太多,想自刎以求解脱,却被一神秘的武林高手救走。在雁门关,他为自己的身世所苦恼、自卑,因见宋兵屠杀契丹百姓,如醍醐灌顶,立即顿悟,不再以契丹人自耻。为寻找仇人,他和阿朱往返千里,苦苦求索,途中情意互生,彼此爱恋,后又被马大元之妻所骗,以致失手打死假扮父亲段正淳的阿朱,悔恨终生。并答应阿朱,照料她的妹妹阿紫。 阿紫是星宿老怪丁春秋的徒弟,满身邪气,不以他人之是非为是非。乔峰带她至东北,从金人手中救出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结为兄弟,帮助消除叛乱,被封为南院大王。逍遥派掌门人无崖子为寻找一个色艺双全、聪明伶俐的徒弟,设下珍珑棋局,为少林寺虚字辈弟子虚竹误撞解开。相貌不佳,为人愚直的小和尚成为逍遥派的掌门人后,又被灵鹫宫主天山童姥带至西夏皇宫中,尽得逍遥派真传。天山童姥与西夏王妃李秋水同归于尽后,虚竹成为灵鹫宫主人,并与跟随王语嫣而来的段誉结为兄弟。为向方丈忏悔自己的罪行,虚竹回到少林寺,适逢天下各路英雄齐至少林寺,有丐帮、星宿派、姑苏慕容、鸠摩智、大理段氏、四大恶人等等。 原来阿紫在乔峰处耐不住寂寞,跑出游玩,被其师丁春秋毒瞎眼睛,幸亏已学得少林寺武学秘籍“易筋经”的聚贤庄公子游坦之对她热恋不已,并将她带至丐帮。游坦之受丐帮内奸全冠清利用,以武功夺得帮主之职,并向少林寺挑战,欲争夺武林盟主之位。乔峰为寻阿紫,也率燕云十八骑赶来,受到群雄围击。段誉、虚竹挺身而出,帮助大哥共同御敌。一场龙争虎斗,乔峰用降龙十八掌打倒游坦之,虚竹以生死符大败丁春秋,段誉将六脉神剑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胜慕容复。慕容复失尽颜面,举剑自刎,被一突然出现的灰衣老僧制止,并教训他身为大燕子孙,不可轻生,灰衣老憎正要与乔峰比武,又赶来一黑衣僧人,也就是当年救乔峰之人,他们是诈死的慕容博和大难不死的萧远山。 原来三十年前,慕容博为使中原武林与契丹结怨,假传消息,说契丹武士要往少林寺抢夺武功图谱,众武林豪杰在少林寺玄慈方丈的带领下前往雁门关伏击,杀死无辜的契丹武林高手萧远山的儿子和手下之人,萧远山奋力反抗,后见爱妻身亡,伤心跳崖,将周岁的儿子扔在昏迷的丐帮帮主汪剑通身旁,这个孩子就是乔峰——应该叫萧峰。萧远山跳崖后并没有死,隐姓埋名,潜入少林寺偷学武功。慕容博假传消息后,诈言身死,也不时去少林寺偷阅武林秘籍。玄慈杀死萧远山妻子侍从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欺骗,便和汪剑通一同托人照料萧峰。如今真相大白,萧峰苦苦追寻的凶手正是自己的父亲;而更叫人难以预料的是虚竹是玄慈与无恶不作叶二娘所生之子,玄慈受少林寺规之罚后自尽,叶二娘殉情,萧远山、慕容博被少林寺藏经阁一神秘老僧点化,皈依佛门。 此时西夏国张榜招婿,众人相继赶来。慕容复为应招拒绝王语嫣的爱情;段誉救起伤心自杀的王语嫣,终于获得她的芳心;鸠摩智贪练少林武功,走火入魔,幸被段誉吸去全身功力,保住性命,大彻大悟,成为一代高憎;陪同段誉而来的虚竹是唯一能够回答西夏公主问题的人,原来公主是当初天山童姥偷来为虚竹破戒的梦姑,二人终于结为连理。 段誉回大理的途中,误入王语嫣的母亲、段正淳的另一个情人设计捉拿段正淳的庄园之中;段延庆擒住段正淳和他的夫人、情人们,也赶来这里,以杀死段誉要胁段正淳以皇位相让。正在危急时分,王妃刀白凤告诉段延庆,段誉是当年她为报复段正淳感情不专一面与叫花子段延庆所生之子。段延庆闻此,激动不已,一时不察,被慕容复下毒,内力全失。慕容复丧心病狂,欲拜段延庆为义父,竟杀死自己的部下和段正淳的四位情人,其中包括自己的舅妈王夫人,又举剑向刀白凤走去。段誉见母亲危急,挣脱绳索,打跑慕容复。段正淳、刀白凤自杀殉情;段延庆飘然远逝;段誉回大理继承皇位。 这一年,辽国发兵进攻宋朝,萧峰不愿生灵涂炭,中毒被囚。已换上游坦之眼睛的阿紫逃出辽国,传信中原,天下豪杰闻风而来,救出萧峰,并捉住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逼他答应有生之年不向宋朝发兵。两军阵前,萧峰胁迫皇帝、愧对族人,自杀身亡;阿紫抱着心爱之人的尸体,挖出眼珠还给游坦之,跳下万丈悬崖;游坦之也高呼“阿紫”的名字,紧跟跳下;慕容复一心想做皇帝,最后发了疯。故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