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代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概的钟鼓楼。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而流传到今天的一处珍贵遗迹。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实际上,潘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身上。 杨业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
全称《说唐演义全传》。清代长篇小说。作者如莲居士。六十六回。小说从隋文帝平陈写起,到李世民削平群雄登基称帝为止,主要叙述瓦岗寨好汉聚义反隋、辅唐开国的故事,描写了秦琼(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程知节)、罗成(历史上的罗士信)、尉迟恭(尉迟敬德)等人物形象。
达摩出身传灯传(又名《达摩传灯传》) 版本: 明万历杨氏清白堂刻本。四卷七十则。 作者: 署名“逸士朱开泰选修,书林清白堂杨丽泉梓行”。 内容: 据《景德传灯录》、《续传灯录》等书敷衍而成,描述达摩一生的故事。
这部《观音菩萨传奇》于清末民初在民间广为流传。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描述了观音菩萨不凡的身世,历尽千般磨难的修行经历和大慈大悲与人为善,不辞辛劳地济物利生的动人故事。佛教文化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题材、意境和结构,不但刺激文学家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中国神魔小说的创作,而且佛和菩萨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救苦救难的故事,在旧时代对生活在困苦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精神寄托之处。缘此,促使观音从佛殿中的莲台上走下来,走上了戏台,走进了戏剧和文学之中,而被广泛传扬。 出版此书的目的在于揭开披在观音菩萨身上的神秘的纱巾,使人认识她对人们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题“无垢道人着”。由自序知其祖籍四川,少孤失学,流落成都,从师于清云观志元法师。因念道统衰落,故作本书。 古典通俗小说文库。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地将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差不多成了群众心目中的神仙代表。到了明清,更是出现了多种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较著名的有收入《四游记》内的明吴元泰撰《东游记上洞八仙传》,明杨尔曾撰《韩湘子全传》,明邓志谟撰《吕仙飞剑记》,清汪象旭撰《吕祖全传》,清无名氏撰《三戏白牡丹》以及清无垢道人撰《八仙得道》。 编者从这几种书中,选取叙述八仙故事最全、情节较为丰富有趣、文字较为流畅生动的《八仙得道》,更名为《八仙全传》,献给爱看神话。故事多处取材《四游记》,模拟《封神演义》写法,汇集不少历代知名的神话传说故事。 八仙故事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本书记叙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详尽过程,从夏商之交太上老君降生,至宋代八仙大功告成同归天府,历时数千年之久,情节丰富,曲折动人。书中天上人间上下交错;仙、魔、人、物,各具神采更有法术之争,奇幻之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确实引人入胜。本书是迄今所见讲述八仙故事最为宏大完整的神话小说。
封神演义原是中国平民娱乐文学,约成书于隆庆,作者是明朝的陈仲琳(或许仲琳)(也有一说为明代道士陆西星,《封神演义》中有十余处引用道教经典《黄庭经》)。原书最早追溯可能是南宋的《武王伐纣白话文》,和《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以古代魔幻神话故事再参考古籍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 全书内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周文王姬昌封列国诸侯结束。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风火轮、火尖枪…… 日本江户时代书已出现翻译全本,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有介绍。另外,封神演义使道教令人熟知。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北京满学会,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本书是CCTV《百家讲坛》超人气节目——易中天教授主讲《汉代风云人物》的全文字增补典藏版。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英雄人物或开天辟地,或建功立业,造就了辉煌盛世,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应该说,“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是众多人物个性悲剧的通因。那个时代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风貌让人在无限向往的同时又无限怅惆。在易教授的娓娓而谈中,刘邦、韩信、项羽、晁错、袁盎、窦婴等人物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他们曾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七情六欲都是那么真实可感。于是,历史活了!而易教授也由此树立了一个标范:历史是可以这样解读的,历史是可以这样亲近的…… 《汉代风云人物》是根据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谈》的讲稿整理而成的。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和人才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最后帮助武帝造就了辉煌盛世。但是,这些功臣大多遭遇悲惨,这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易中天先生用通俗的形式向我们解读这些历史之谜,包括晁错之死与削藩、袁盎之死与士、窦婴之死与外戚、韩信被杀之谜。此外,作者还对刘邦的崛起和成功之谜进行了解读。从这些解读中,读者还可以明晰汉代政治运作的奥秘。《汉代风云人物》兼顾知识性和通俗性,对于历史文化的普及具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