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斯苔娜,检察官。以前打官司获胜,可自家的案子却难往了她。一场大火烧死了双亲,自己身上也疤痕累累,可凶手却仍未归案。迷雾般的法律、人类的贪婪,权力的沉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
鲁迪在汉堡的圣保利红灯区惨淡经营着他的“蓝香蕉”夜总会,宛如一个“王国”。一伙五花八门的人麇集在这里:脱衣舞星拉雅娜,失意的拳手苏加尔,妓女米琦,清洁女工莎洛特,假“人妖”卡琳。“蓝香蕉”就是他们的家。有钱有势的格拉夫为了扩建他的“爱神中心”,企图吞掉“蓝香蕉”,因为鲁迪欠他很多债。更糟的是国际犯罪集团也在打“蓝香蕉”的主意,打算通过房地产交易洗净用毒品赚到的肮脏巨款。拉雅娜神秘被杀,鲁迪也险些丧生,看来大势已去。鲁迪的儿子罗伯特在外地学法律,本来不想涉足父亲的可疑行当,这时也只好赶回勉力支撑,并且说服了拉雅娜的妹妹尤丽雅,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只有他发现了二战中盟军最大的秘密——巴顿将军的第一集团军完全是个假象,英国情报部门在搜索这根“针”,这个最出色、最无情的德国间谍,希特勒急于等他证实自己的直觉,而他东奔西突,几乎陷入完全令人绝望的境地…… 她是个美丽的惊人的英国女子,即将成为飞行员的丈夫失去双腿,战火纷飞中他们避到荒凉的风暴岛上。和他猝然相遇时,她以为他是那么体贴、文雅、敏锐…… 费伯和露西相逢在一个不平静的清晨。费伯利用了露西,就要成功逃脱之时却不知为何收起了他的杀心,否则,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可能会是另一种境况,国家、个体、仇恨与爱恋、忠诚与背叛的遭遇战中,庞大的情报机构与弱女子究竟谁显出了摧毁性的力量?惊险又丰富的历史又给了人们怎样的回味,著名畅销作家福莱特的这一名作高潮迭起,悬念从生,结局出人意料。
本书描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风流倜傥的沃尔夫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跋涉荒漠、杀戮士兵,进入埃及首都开罗。他偷偷来到“三拍舞厅”找到旧日情人,跳肚皮舞的姑娘索吉娅,控制并利用她去勾引青年男军官。正当他们疯狂得意时,英国男子范德姆同美貌妓女埃琳尼达成一笔交易。埃琳尼使尽诱惑之能事,使沃尔夫落入她和范德姆的美人计圈套,情死荒漠。这两对情人舍生忘死,历尽艰险,都是为了那把“打开雷别卡的钥匙”……。
莱克特逃匿7年后忽然给史达琳写来了一封信表示安慰,而这时史达琳正因工作中受到打击排挤而沮丧万分。与此同时,柏森——莱克特早年的一位受害者正大肆围捕这个食人魔,并打算用更残忍的手段报复。虽然他在意大利的围捕失败,却与迫害史达琳的克伦德勒联手,用史达琳做诱饵,成功抓获了莱克特博士,就在那骇人听闻的私刑即将开始之际,史达琳出现在柏森的农庄……
橡树林本是一个安宁的美国小城,可是这里的警局却有一伙以格兰特·卡明斯为首的败类。他们为非作歹,互相包疪,满以为可以一手遮天。女警官雷切尔为人诚实,工作认真,与周围的同事格格不入。格兰特软硬兼施想拉雷切尔下水,逼她就范,但始终没有达到目的。一次执勤时,格兰特拉过一名少年作人质挡住射来的子弹。雷切尔感到再也不能沉默了,她勇敢地站了出来,走上了艰难曲折的与格兰特一伙斗争之路。
路易是一名年轻的法裔美国青年,在失去了亲爱的弟弟之后,于自责和绝望中被莱斯特变为吸血鬼。路易一直无法面对吸血鬼血腥杀戮的现实,菜斯特于是将年仅5岁的小姑娘克劳迪娅也变为吸血鬼,迫使路易为了照顾克劳迪娅而杀人。克劳迪娅终因无法忍受莱斯特的奴役与控制杀了莱斯特,并与路易去寻找其他的吸血鬼同伴,但最终路易失去了克劳迪娅,孤零零地永生着。
你以为你遇到麻烦了吗?灾难与尼尔·努德尔曼才真是形影不离呢!他靠A&P后面的垃圾箱养家糊口,被逮捕过,挨过打,受到邻居的欺侮,遭过朋友的背弃。眼看入疯人院无望,“生活一天天地崩溃”。努德尔曼为了生存,为了精神也为了人的尊严,苦苦地争斗着。听起来很可怕吗?不!事实上,利伯尔曼把他的故事锤炼成了十年来最有趣的文学作品。他不但抓住了美国当前的痛点,而且让读者为之失笑,并在笑声中感受到痛楚。
检查官杜丘为人正直,却莫名其妙被人诬告犯有抢劫、强奸罪。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杜丘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坚持追查自己被诬告的真相。他在山中冒险救下了牧场主的女儿真由美,并和她产生了爱情。影片是一部颇具惊险风格的侦破片,情节十分曲折,悬念不断,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追捕”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警察对杜丘的追捕,另一层是杜丘对陷害自己的人的追捕。
“教父”维托·考利昂有三个儿子:好色的长子桑儿,懦弱的次子弗烈特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尔。“教父”是黑手党首领,他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圣诞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大女婿汤姆,并派人暗杀“教父”。“教父”中枪入院。素洛佐要汤姆设法使逊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桑儿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
《一九八四》于1949年6月8日由“塞克尔和沃伯格”公司出版。虽然奥威尔从1945年即开始创作《一九八四》,但小说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苏格兰Jura岛写下的。这本小说有至少两位文学上的前辈。奥威尔熟悉俄国作家扎米亚京1921年的小说《我们》,他曾阅读此书的法文译本并在1946年写过评论。有报道指出奥威尔曾说他用此书作为他下一部小说的模型。批评家大多同意《我们》对《一九八四》产生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奥威尔亦为凯瑟琳·布德肯 (Katharine Burdekin) 1937年的《反乌托邦》(或称”敌托邦”)和《Swastika Night》着迷,并从中借用了描写未来世界的极权主义国家的主题,在这样的国家中在禁书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实的”历史都已经被抹去。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的,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其中印度的国歌就是《吉檀迦利》。维尔弗德· 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迦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898~1947) 日本小说家。 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 1924年,横光同川端康成等人创办《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他的短篇小说《头与腹》和长篇小说《上海》(1931)被认为具有新感觉派风格的作品。1930年发表《机械》,开始转向新心理主义。主要作品还有《家徽》(1934)、《旅愁》(1946)等。小说《蝇》描写一辆满载形形色色乘客的马车,突然偏离山路,连人带马堕入深渊;在这过程中,从马背飞出一只大眼苍蝇,苍蝇的眼里映现出一个特大的马腹。《太阳》描写上古时代有许多王子把美丽的耶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比作太阳而拜倒在她的裙下的故事。 横光提倡新文学以快速的节奏和特殊的表现为基础,从理想的感觉出发进行创作。在手法上,受表现派、结构主义及乔伊斯的意识流的影响,大多采用心理分析方法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后期转向传统主义。
村上春树,194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毕业,1979 年以第一部创作小说《且听风吟》得到当年日本的群像新人奖。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和谷崎润一郎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迄今卖了超过700万本,使作者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作家。村上春树曾翻译F.scott.Fitzgerald,Paul Theroux,John Irving及Raymond Chandler的小说,九十年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Tufts大学任客座讲师。
作家.高平17岁前在山东济南一中、济南师范上学。1949年8月参军,曾参加解放四川、西藏。历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西藏军区文工团及文化部创作员,甘肃省歌剧团编剧,甘肃省文联专业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曾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的成员或团长访问匈牙利、马其顿。 著有《珠穆朗玛》(短诗集)1955年3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拉萨的黎明》(短诗集)1957年8月重庆人民出版社;《大雪纷飞》(长诗集)1958年6月作家出版社;《向阳川》(哥剧·合作)1964年2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川藏公路之歌》(长诗集)1978年4月西藏人民出版社;《古堡》(长诗集)1979年12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帅星初升》(长诗集)1983年5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冬雷》(长诗集)1984年10月西藏人民出版社;《山水情》(短诗集)1989年1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心摇集》(短诗集)1992年8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从西藏到东欧》(散文集)1993年9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致诗友(诗歌评论集)1993年9月敦煌文艺出版社;《百吻集》(短诗集)1994年6月甘肃民族出版社;《文海浅涉》(文艺评论集)1994年月日2月敦煌文艺出版社;《了然斋诗词选》(旧体诗)1996年3月甘肃省出版局;《高平诗选》(诗集)1997年12月作家出版社;《中国情结》(诗集)1998年9月香港银河出版社;《步行入藏纪实》(散文集)2000年5月百花文艺出版社;《修筑川藏公路亲历记》2001年4月中国藏学出版社;《高平短诗选》(中英文对照本)2001年8月银河出版社;《高平短诗选》(中英文对照重译本)银河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雪域诗佛》(长篇小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等。
《母亲》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尔基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节选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 革命的导师列宁对这部小说有很高的评价。他称赞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还说“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工人会不自觉的、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有很大的益处。” 高尔基是俄国自然主义小说家,苏联文坛的一代宗师。文学界曾将其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并称为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鲁迅、郭沫若等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导师,正如鲁迅所说:“高尔基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 他带着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走进文学界、把俄罗斯大草原的健康气息带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巴金 高尔基的《母亲》介绍 高尔基的名字在所有外国作家中,在我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之一。凡是读过高尔基书的人至少从课本里就知道他的《海燕之歌》、《母亲》。这位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学的奠基人曾带着神圣的光环被置于神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前苏联发生的那场巨变,霎时在俄国文坛上刮起一股大反高尔基的旋风,大有将他颠倒过来,“翻个个儿”的架势。以过一段时日,虽然至今对高尔基的评价已发生示同于昔日的变化,但是,他的作品还是赫然出现在最具代表性的外国文学史中,作为历史存在,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在作品中反复突出的“真理”、“理性”即马克思主义。作品通过弗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巴维尔接受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通过过去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尼洛芙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
《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一个爱他的孩子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甚至只要他的孩子活着,随便什么哲学死去都好。作者为女儿妞妞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妞妞》,还有一个副题:“一个父亲的札记”。 妞妞只活到一岁半,而离开我已经快三年了。姐妞活着时喜欢玩书,抓到随便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头脑里盘旋,叮嘱作者写出了这本真正属于她——至少是关于她——的书。
《十六岁少女》是秦文君的长篇处女作。 书中写到“我”去黑龙江林场上山下乡,这或许与秦文君本人曾去黑龙江林场上山下乡的经历有关。 评论家曾说:“《十六岁少女》像雪地里飞出的一只翠鸟,让人感到灵魂的震 颤。”先且不论它所获得的诸多荣誉,孩子们对这部儿童文学的热烈反响,就是 对它的最好注脚。她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共有情感,成功的在半大不小的孩子们 内心深处激起了共鸣,十六岁时的秘密选择、早熟却青涩的口吻,时时刻刻与自 己心灵的孤独对话,以及那些带着少年式悲壮的浪漫情怀、无一不触动着曾经十 六岁的我们,无一不透露出撼人心魄的文学魅力。 而用对待成人文学的认真态度来对待儿童文学的创作,无疑正是秦文君成功的秘 诀。
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籍广西平乐。 1966年移居上海,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获文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91年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