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阿特丽斯是牛虻的曾外祖母,她的一生遭受过各种苦难:婚前,她失去父亲;又险遭继父的蹂躏;婚后,爱子包比惨死,次子迪克天性贪婪,去做有钱人家的养子,她最敬爱的哥哥沃尔特舍己救人,横死海上;她本人又身患癌症。弥留时,她向养子亚瑟和女儿格拉迪斯祝福,希望他们能成为善良的人。这是一部心理小说,它着力塑造了比阿特丽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从她的坚强、善良和正直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到牛虻性格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
送殡的行列顺着一条泥土很厚的乡村街道慢慢地走上一座小山岗,那里有一块墓地。后边跟着几个戴白头巾的老太太,有的还哭着。遇到的人都脱掉帽子,虔诚地画着十字这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因为侯爵夫人一向对穷苦的人是善良的,所以人们打心眼里为她的死而感到惋惜。说实在的,在马泰尔列里沙托地区,没有真正的穷人。贫穷这个可怕的恶魔按人们过去的理解,它是恐怖的,又是无法摆脱的。这些妇女在年轻的时候就饱尝了它的辛酸,由于革命风暴的袭击,随着整个生活的变化,贫穷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三十三年前,它就随着劳役和盐税而消失了。
《萨朗波》是一部历史小说。时代背景是公元前三世纪时罗马和迦太基进行激烈斗争时期,地点在迦太基;迦太基是当时北非沿岸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原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据说在公元前八百年建成,到公元前一四六年被罗马毁灭。小说描写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这件神衣恰恰是由萨朗波负责守护的。阿米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阿米尔卡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以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
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钦差大臣》,于1836年发表,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钦差大臣》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